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2002 03 46-49
应对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中文作者单位:

甘肃河西学院教育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甘肃 张掖 734000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Abstract):

应对作为一个心理科学的学术概念,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在Freud.S的防御机制理论和应激理论的基础上,被以Lazarus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引进认知评估理论,与临床心理相结合进行研究的。从不同的理论渊源出发产生了应对的特质和情境两种理论,它们分别从应对的内外部探讨了影响应对的因素,但它们各有利弊,最终相互结合,理清了应对的影响机制。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应对方式,在探清了应对的性质、类型、过程、功效及不同群体的应对特征以后,应对研究将表现出如下新特点:把应对当作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一部分加以研究;应对的前提—应激事件将转向以正性事件为主;在获得了大量的横断研究资料以后,心理学工作者进而要探索应对的发展规律,必将以纵向研究为主;更深一步地研究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可以把应对看作是个体对自己内外资源的利用,应对方式与应对资源、影响资源利用的因素间的匹配将成为应对研究的点。

关键词(KeyWords): 应对方式;;特质论;;情境论
参考文献 [1]俞磊.应付的理论、研究思路和应用[J].心理科学,1994.(3):169-174.
[2]Katharine R.Parkes.Locus of Control,Cognitive Appraisal,and Coping in Stressful Episod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4 .46.
[3]Niall Bolger.Coping as apersonality Process:A Prospective Stud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0.559.(3).
[4]杨昭宁.个体应对紧张情境的两种理论述评[J].心理学探新(南昌),1999.(3).
[5]施承孙、钱铭怡.易羞耻者的归因方式和应对风格[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
[6]Chris L.kleinke 著.曾华源、郭静晃译.跨越生活危机—健康心理管理[M].扬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台湾),1998,(12).
[7]Charles.S.carver etal.Assessing Coping Strategies:A Theoretically Based Approach.J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56.
[8]David P.Valentiner etal.Social Support, Appraisals of Event Conttrllabillity, and Coping:An Integrative Mod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4.66 (6).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G447

引用信息:

[1]王云霞,万明钢.应对理论的回顾与展望[J].河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46-49.

基金信息: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