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gaojisousuo advsearchresultpage
标题 关键词
作者 作者单位
通讯作者 基金
DOI 栏目
摘要
时间范围 -
重 置 检 索   简单检索

文献

排序: 时间 相关度 下载频次 被引频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三重维度

曹华;侯亚华;

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对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关键作用。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既有国家政策和生态法律的引导支撑,又有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客观需要。然而,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着认知困境、利益冲突、制度缺陷等诸多挑战。因此,需要针对现存问题,从塑造理性参与主体、促进生态利益平衡、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等方面出发,强化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效性,为稳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2025 年 01 期 v.41 ;
[下载次数: 12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法律研究

目的理性犯罪论视野下自洗钱犯罪的罪数认定理论阐释

党惠娟;刘铎汉;

自洗钱行为入罪后解决了事后不可罚原则限制下洗钱罪条款虚置的状况,但在罪数认定问题上,对于司法机关作数罪并罚处理的普遍立场,学界仍存在较大的质疑。自洗钱入罪是刑法和刑事政策互相协调下为打击洗钱及其上游犯罪的产物,是维护国家金融秩序稳定的需要,因此对其罪数认定问题依然要在刑法与刑事政策的互动关系下进行检视,通过目的理性犯罪论体系对洗钱罪法益的重构,在刑法教义学的语境下由法益到目的,为数罪并罚的司法处断提供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撑。

2025 年 01 期 v.41 ;
[下载次数: 1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法律研究

优化西部营商环境背景下行政允诺的司法审查研究

杨红;王欣;

作为非类型化行政行为,行政允诺在优化营商环境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基于五十六份西部地区行政允诺案件的司法审查样态分析,司法机关认定行政允诺文件的性质呈现出多元观点,司法审查进路突出表现为两大方面,审查结果主要可以归纳为五种类型。针对行政允诺司法审查实践,考虑到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需要,行政允诺司法审查的完善,从立法层面加大制度供给的同时,尝试由行政行为中心论向行政过程论的司法审查进路转换,进而引入双阶理论,即在法律运用层面将完整的行政允诺过程拆分为公法运用与私法运用两个层次。

2025 年 01 期 v.4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2024年度十大行政检查理论研究课题分工的提示“规范行政处罚与高质效行政检察履职研究”(XZJC20240305); 甘肃省民族法制文化研究所2024年度研究课题“行政审判中司法建议功能的研究”(GSFYSKT(2024)19)
[下载次数: 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社会学与教育学

甘肃省中小学生心理测评问卷第四版效度检验与常模建设

宋众琴;张海钟;胡志军;张安旺;

采用中小学生CGSPQ2223-24心理测评系列问卷,通过微信问卷星和调查学校心理教师现场指导,以甘肃省白银市、兰州市、平凉市、庆阳市、武威市、张掖市、临夏州部分市县23所中小学的12560名中小学生为对象,进行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分别测评,对照2012年发表的论著,再次检验张海钟教授主持编制的CGSPQ2223-24系列问卷自评版信度效度,建设了各分问卷的常模。心理健康问卷各版本同质性信度均在0.80~0.96之间,分半信度均在0.70~0.94之间。心理素质问卷各版本同质性信度均在0.77~0.88之间,分半信度均在0.73~0.84之间。城乡小学生、中学生心理健康常模分别为1.27±0.35和1.39±0.40。城乡中学生心理健康常模分别为1.56±0.68和1.76±0.68。城乡小学生心理素质常模分别为2.32±0.43和2.18±0.49。城乡中学生心理素质常模分别为2.74±1.03和2.67±0.90。研究发现,经过修订的问卷信度和效度有所提升,但师评家评问卷存在调查对象问卷填报组织困难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组织形式。

2025 年 01 期 v.41 ;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立项重点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测评CGSPQ2223-24系列问卷再实验再推广研究”(GS[2021]GHBZ141)
[下载次数: 14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历史学研究

宋代河东路墓地买卖的几个问题——以宋代墓志资料为中心

薛钰;

宋代河东路墓志中记载的土地价格,可补该区域土地价格之缺。经对比分析宋代墓地价格比良田和一般田的价格都要高。宋代在进行土地交易时使用足陌的情况较为常见。墓志中出现“无差税”土地的原因是亡者家人为慰藉其亡灵,让其在地下免受缴税服役之苦。墓志中还记载了土地交易的税率,同时买地信息中也透露出土地交易的相关制度,如签订契约、亲邻优先权、契约酒礼银广例等。

2025 年 01 期 v.41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的西夏精神文化研究”(22JJD770049)
[下载次数: 2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探析

郑育琛;李佳祺;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和魂,蕴含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则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力量。新时代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构建现代表达、重塑文化叙事、创新传播策略等方面持续发力,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归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2025 年 01 期 v.41 ; 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贫困女性教育扶贫的政策效应和提升策略研究”(20XSH007)
[下载次数: 29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河西历史文化研究

敦煌写本《刘萨诃和尚因缘记》文学内涵探析

屈玉丽;齐嘉锐;

《刘萨诃和尚因缘记》作为归义军时期的一篇文学作品,讲述了刘萨诃一生的行迹与神异故事,文本对多个刘萨诃传说进行整理与融合,使得刘萨诃的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刘萨诃和尚因缘记》是敦煌民间文学作品,吸收了大量民间文学的创作手法,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同时它又诞生于佛教文化的氛围中,在讲述佛教主题故事的同时,又融合了佛教文学与中原传统文学的写法,发展了“因缘记”这一新兴的文学表现形式。

2025 年 01 期 v.41 ;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敦煌写本所见东西方文学交流研究”(19CZW031)
[下载次数: 3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法律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河西走廊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的现状与挑战

曾丽华;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是河西走廊实现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河西走廊五市,近年来,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的成效的基础上,从规范、主体和执法实践三个维度,分析当前农业综合执法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河西走廊五市农业综合执法提出的新要求和执法工作重难点,提出需要通过强化法治保障、提升执法能力、提高执法科技水平、深化跨区域多部门协作、注重执法监督等措施逐步克服挑战,助力河西走廊地区的乡村振兴。

2025 年 01 期 v.41 ; 2022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河西戈壁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法制保障研究”(2022A-115); 2022年河西学院校长基金青年科研项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河西地区农业综合执法完善路径研究”(QN2022041);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GS[2023]GHB1374)
[下载次数: 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社会学与教育学

青少年朋友圈研究:数量分布、影响因素与选择偏好

冯乐安;

青少年朋友圈既有数量问题,又有质量问题。通过对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分析,发现青少年朋友数量中位数为5人,75%的青少年朋友数量在10人以内,青少年朋友数量在性别、年级、民族、户口等方面存在群体差异。将影响青少年朋友数量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在学校表现方面学习成绩和自信心显著影响青少年朋友数量;在家庭背景方面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关系显著影响青少年朋友数量。青少年选择朋友存在结构偏好,要以更加多元和开放视角看待青少年同辈群体问题。

2025 年 01 期 v.41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甘青特有民族人口结构变动研究”(20XRK001); 甘肃省科技厅基础研究计划-软科学专项“甘肃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研究”(23JRZA468)
[下载次数: 1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历史学研究

“以鹿寻路”:中华民族共享文化符号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贺卫光;强力源;

鹿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动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它被赋予了祥瑞和吉祥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鹿文化在中国文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鹿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田野调查点,以当地经济文化调查结果加以史料分析,探究中华民族中“鹿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鹿文化”对各民族的积极影响,从而阐述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分析“鹿”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符号何以做到各民族共享,从中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感情依托。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积极推广中华文化符号促进当代民族的想象力来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培育国民的中华文化自信心,丰富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中华民族良好形象。

2025 年 01 期 v.41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关系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内在机制”(23XMZ049)
[下载次数: 14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1 2 3 4 5 6 7 8 .... 下一页 尾页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